“逢雨必澇”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城市排水管網的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的擴張,大量的污泥沉淀和城市垃圾在排水管道中,極易發生淤積和堵塞現象,造成排水不暢,同時會帶來污水四溢、蚊蠅橫生、病菌蔓延、空氣污染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管網污泥的清掏勢在必行。
在我國,河流眾多,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許多河流存在水土流失的現象,全國每年約有 14 億噸泥沙淤積水庫、河道、湖泊和灌渠,18 億噸泥沙進入河口和海洋,并主要淤積在各江河的下河段和入海口附近,因此存在大量的疏浚需求。此外,工業生產和人類生活對于江河、湖泊、海洋的污染已經越來越嚴重,受污染底泥的積存對水資源的損害巨大,已經成為環境安全的重大隱患。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近幾年國家加強了中小河道和農村河道的治理力度,其中清淤工程作為主要措施被廣泛實施。
在河道清淤的方式方面,過去農村城鎮河道的清淤工程多是基于人工體力勞作的方式來完成,大型清淤裝備、清淤船只也基本上是為了港口、航道或大江大河的大規模疏浚工程而建造,無法進入中小河道進行施工,因此中小河流清淤工程一般沒有非常合適的清淤裝備進行施工。而在污泥的處理方面普遍采用了堆場堆放的模式,清淤產生的泥漿先進入堆場存放,在沉淀以后進行土地還原或者進行處理利用。而對于中小河道以及農村河道的清淤工程到底應該如何實施,污泥應該如何處理,在目前尚無一個比較規范或者公認的方法。
近年來,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率不斷提高,但污水產生的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還處于較低水平。我國重點城鎮平均污泥處置率嚴重滯后于污水處理率。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有 80%以上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污泥隨意堆放及所造成的污染與再污染問題非常嚴重,解決不好污泥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水環境的改善,污泥問題成為繼污水后又一個備受關注的新熱點。目前污泥處理存在諸多共性難題:污泥有機質含量高,容易發臭;垃圾填埋場不愿接受污泥;污泥產生量大、處理成本高。城市污泥的安全處置已成為制約污水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指出,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發展進行填平補齊、升級改造,完善配套管網,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合理確定污水排放標準,加強運行監管,實現污水處理廠全面達標排放。加大對雨污合流、清污混流管網的改造力度,優先推進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強化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形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促進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注重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理處置,杜絕二次污染。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5%左右。加強生活垃圾回收處理設施建設,強化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的管理和督導,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處理水平,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廣垃圾分類和就近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處理。
我國污泥處理行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期,未來幾年各地區污泥處理設施將大量新建,這將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工程設備投資及運營需求的爆發。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政府法規的落實以及技術的發展,市政污泥處理領域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巨大。